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对于小站,我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结,这些年,我常常到一个个小站,对它注满深情,这种情结,起缘于父亲,加深在自己,越缠越紧,愈久愈亲,个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那一年,我正好十七岁,深深明白父亲肩上责任的沉重。于是我放弃了学业顶替父亲工作,正式成了一名铁路线路工,整天在大山深处与钢轨、枕木、道钉等线路设备打交道。生活的小舟在这一刻开始远航……..
屈指算来,从1980年10月至今,我在钢轨人生路上行走了快40个年头。40年个春夏秋冬,我冒着烈日酷暑,迎着刺骨严寒,穿过瓢泼大雨,越过崎岖山岭,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在钢轨人生路上历练的40年,我从一名线路工经历了多岗位锤炼,走上了站段中层干部岗位。我迷恋上了新闻写作,穿苗岭、越侗乡、到车间、走一线、宿小站,进工区、访小站人。我把有限的休息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讴歌山区铁路小站平平凡凡的人和事,痴心不改。只是因为我喜欢以小站作为话题,用以纪念那些根植于小站,在艰苦环境中沐雨栉风,,常年坚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子孙,普通平凡却心底无私的小站人,以及他们永远质朴的品质和无私的精神。
怎么融入职工中间听心声、识真情?对我来说,先当听众,再当“说客”,不把自己当外人。每到一线,我就摒弃“做客”思想,做到“身入”“心入”相统一,与一线职工同吃、同注同劳动、同交流,赢得了职工的拥戴和好评。
在一个个的小站,我把新闻写在大山里,镜头跟随一线走,笔头围着小站人转。每一次写作,总有一种责任心的驱使。和小站人朝夕相处,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勇于奉献、热爱生活的精神,感触到的是他们对运输安全的高度责任,是这个群体对山区铁路最朴素的爱。他们,是感动山区铁路、感动苗岭侗乡的小站人。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采写到一篇小站职工被自己饲养一周的银环蛇咬伤死亡的新闻稿,被当时的《成都铁道报》采用。从此热情澎湃,一发不可收拾。我的足迹遍布沪昆线贵州境内东段凯里工务段管内的山山水水。不惧烈日晒、寒风咬,专注报道小站人春运、暑运、防洪、防断等季节性的感人故事,现场采访“兵头将尾”邰顺军、危石“克星”代利;寒冬腊月进班组、入看守点,报道小站人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多写稿,写好稿,我常常坐在电脑桌上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在同事眼里,我像火,全身心投入、付出,燃烧自己,照亮周围;在小站人眼里,我像水,不避艰辛困苦,不怕回旋曲折。用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认真学习,悉心领悟,取长补短,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讴歌小站人,是我对小站人的挚爱钦佩所付出的汗珠。梦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山区铁路的安全,总是在小站人的坚守里成就。用奉献定义人生,在舍小家中顾全大家,早就内化为小站人的一种精神气质。当驰骋的火车载着旅客驰向幸福的港湾,也是小站人的幸福收获。幸福的背后,是小站人撸起袖子干出来的,这群人或奔忙在股道内,或穿梭在大山中,或坚守在小站里……
我很清楚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我知道,小站人护卫的是祖国母亲的交通命脉、经济命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小站人肩负了这份神圣的使命,他们不遗余力地投入工作。风里来,雨里去,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他们唯一愧对的是自己的亲人,在亲人和工作之间,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不只是因为他们深深迷恋上了小站,更主要的是深知自己的使命,能为山区铁路的安全畅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自豪。
在小站的每一个清晨,我被小站悠扬的汽笛声唤醒,打开窗子,清新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顿觉心旷神怡。这样的早晨,沿着山区铁路行走,放飞自己的心情。有阳光的天气,太阳把我的身影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印在枕木上,印在钢轨上。单调的钢轨和枕木一下子就生动起来,如钢琴的琴键。我的影子就成了黑键,而脚呢,我肯定不会说像弹钢琴的手一样灵巧。一步一步,不停地向前走,踏实、坚定,绵绵不绝。面对如此大的琴键,曾经,我带着挥之不去的寂寞,茫然若失的走在断断续续的枕木上.身后空无一切,包括背影,还有脚樱 1993年夏天,我陪同贵州经济报、贵州广播电台记者前往苗岭深处的党约隧道采访6位看守工。我们走了一个小时的线路,来到危岩看守点上。通讯《六条汉子和一堆危岩》先后被贵州日报、羊城晚报、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
不管何时何地,每当有人跟我聊起小站、小站人,我都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好些干部职工坦言,我比他们更爱小站,更了解小站人。1994年5月,玉屏至大龙间发生山体坍塌中断行车。我最先赶往现场,采访干部职工抗洪抢险情况。现场溜坍面积很大,处处泥泞,他冒着大雨,扛着摄像机,爬上山顶,拍摄抢险画面,忙碌10多个小时,又到参与抢险的解放军光缆部队驻地采访,新闻稿《众志成城保畅通》很快被贵州日报采用。
在单位,大家都称我为“铁记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到车间还是进工区,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积极投入采访一线。笔耕岁月,热汗浇开新闻花,四大本采用稿件剪贴本,述说着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2013年,我撰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
几十年如一日,我坚持深入小站工区,为职工保安全保畅通鼓劲加油。他喜欢同工区工长、职工交流想法,探讨问题。回来后,把看到的、听到的一些桥段整理成新闻、通讯或散文、诗歌,无论多晚,都要有个结果。2005年11月,在小龙洞桥路工区,我见到工长李复胜和几名男女职工舍小家、顾大家,长年生活在这“两山夹一谷”的偏僻小站里。于是,连夜采访了这群人,倾听这群人发自内心的独白。当天晚上,他含泪写成通讯《小站雕塑群》,很快被《西南铁道报》采用。这篇报道在提炼主题思想、选材立意上他的确下了些工夫,单是标题就想了一个晚上,共写了6个标题,反复比较后,才选定了这个标题。实践证明,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到车间班组,和小站职工广交朋友,才能了解到职工的真实思想和诉求,才能发现小站人崇高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捕捉到小站人在平凡工作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小站人成为文章的主角。只有字里行间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作品,才会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和喜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国铁集团党组领导同志到京张高铁现场检查07:46
- 这一年,你的家乡有高铁网在延伸07:46
- 雪地中奏响检修“合奏曲”07:46
- 内陆无水港推动多式联运发展07:45
- 周到服务解燃“煤”之急07:45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