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在生活中 寻找文学宝藏

2019-04-05 15:30:4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栗子

1991年,我的小说《武开江》在《铁流》杂志发表,我也因此成为了第五届铁路文学奖获得者。获奖总是让人高兴的事儿,虽然没有表彰也没有奖金,但却是对我文学创作不懈追求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激发了我更大的创作热情,使我在铁路文学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表现出一种顽强与执着。

《武开江》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种自然现象。

在长白山地区,春季河流开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开江,河面的冰慢慢融化,逐渐消融;还有一种是武开江,整条河面瞬间爆开,河水裹挟着破碎的冰块汹涌奔流。1991年春季的一天夜里,长白山第五松花江在温度和雪水的共同作用下,江面突然爆开,江水裹挟着冰块顺流而下,声势浩大,蔚为壮观。第二天,我来到与第五松花江交汇的鸭(园)大(栗子)线10公里铁路桥,看到水位已经下降许多,江水变成涓涓细流,正疲倦而温顺地缓缓流淌。江边两岸,被搁置的冰块层层叠叠,在阳光下发出惨白的刺眼的光芒。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这样一组画面:一名铁路老守桥工,值班时遇到武开江,为了保护大桥,他不顾个人安危,到江中心撬动阻塞的冰块。当满江的冰块突然顺流而下,他在移动的冰块间跳跃奔跑,眼看就要到岸边了,脚下一滑,瞬间被冰块和江水淹没……这是我的小说《武开江》的主要情节。

时光荏苒,一晃28年过去了。自从我获得第五届铁路文学奖,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较大变化。1992年4月,我被选调到沈阳铁道报通化站当驻站,开始了我的生涯。我对文学创作也更加有激情,先后在《天池》《海燕中短篇小说》《满族文学》发表作品,还成为了《铁流》杂志的常客,也常有文学作品见诸报端。可以说,文学创作带给我希望和力量,让我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文学成为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实,我很早就有一个文学梦,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印成铅字。记得19岁下乡的时候,冬季集体户知青们天天打扑克,谁输了谁喝一大碗刚从井里提上来的冰冷的水,从早到晚吵吵嚷嚷。而我总是趴在炕梢木箱子上写小说,小说里总有一个对我很好的漂亮女孩叫黄丽。现在看来那不叫小说,只是我的一些天马行空的意识流。当然没有发表,因为我从未往外投寄过。不过我在集体户收获了爱情,善良朴实的女户长成为我妻子,直到现在还恩爱有加。

参加铁路工作后,我在吉林桥隧大修段当桥梁工,在长白山里修隧道。隧道地处枫叶岭,岭上到处是枫树,深秋霜染枫叶,血红一片,山山岭岭都像着了大火一般,美得令人心颤。当时我们睡简易房,两排大通铺,通铺上面共计40多个行李卷儿,下面是取暖的地笼子。活儿也很累,在隧道里开挖排水沟,抽枕木,搅拌混凝土,装车卸车,一个施工封锁点下来,满脸灰尘,一身疲惫,躺下就不愿意起来。但工地发生了许多事情,职工们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总在我眼前晃动。我克服了疲劳,每天都坐在铺位上看书写小说,当时用的笔名叫枫叶。

后来我们施工队变成了通化桥隧大修段,段部设在有山城美誉的通化,我有幸被调到段部当生产调度,后来又当党委宣传助理。这期间我创作了许多小说,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在枫叶岭隧道当工人那3年的事儿。我觉得,当工人那3年最值得回味和珍惜,也是我一生的财富。对于我们铁路文学作者来说,一线职工最鲜活最生动最有故事,火热的工作和生活是我们的创作源泉,更是谁也夺不走的“自留地”。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伟大的编剧。”文学作者只有根植于生活,在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在生活中寻找文学宝藏,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创作水平没有提高,几乎原地踏步,突破自己比登天还难,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和一位文学前辈交流,他对我说,故事并不值钱,哥几个喝顿酒就能聊出一堆故事来。光有故事并不能写出精品,作品也难以在高层次杂志上发表,关键是要把故事写得有滋有味儿,这就需要精雕细刻。我顿开茅塞,反思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路,创作小说只注重讲故事,而忽略了精雕细刻。好的文学作品都是细致加工出来的。这就像做衣裳,同样的布料,做工精细的就是品牌,进大商场卖高价;粗制滥造的就是地摊货,只能在街边卖低价。

但是,文学作品仅有精雕细刻是不够的,还要有较强的文学性。因为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作家对生活有感悟后创造出的精神产品,文学性是必不可少的文学特征。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多次惨遭到文友“批判”,却也难以改变。如何增强作品中的文学性呢?一位杂志编辑告诉我,最主要是要增强作品的思想性。

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我学着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并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活丰满,把小说写得好看又有味道。我更加注重在创作中增强作品的思想性,使我的作品更像一篇文学作品,而不是生硬的宣传品。创作中也学着把控情绪,不急不躁,精细化写作,反反复复修改,尽量把小说写得美一点、深刻一些,写一篇成一篇,少做无用功。

这些年,《鸭绿江》《中国铁路文艺》给我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比较多。《鸭绿江》先后发表了我的中短篇小说《天下父母》《鸭绿江畔》《三角线》《空白》等10篇。《中国铁路文艺》也先后发表了我的中短篇小说《山高人为峰》《采石撤《逃兵》《归途》等11篇。去年我还在《飞天》《远东文学》等刊物发表了作品,文学创作出现一个小高潮。这也是文学对我执着的一种回馈吧。

2008年,我到吉林地区工作,2013年我成立了吉林雾凇文学社。我尽自己所能,给大家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传授创作经验,交流创作体会,组织大家到大自然去采风,为站段培养写作人才,让大家都有“找到家”的感觉,写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提高。2013年5月,我们文学社在沈阳铁道报上开设了第一个专栏,我撰写的专栏词的标题是《文学之梦从未消散》。

今年,我将一身轻松地奔向工作终点,给自己的工作履历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当然,我将继续在生活中追寻文学的宝藏,一直到永远。

供职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