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春节影事

2019-02-14 10:22:28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章金辉

春节的时候,电影院的人真多,大家玩着手机,不时看看手中的电影票,伸长脖子东张西望的神情仿佛是在等车回家。看电影的人不少都是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小孩子在海报前跑来跑去,老人坐在休息区的沙发上,乐呵呵地听孩子们一趟趟往返汇报,热切讨论着即将上映的电影。孩子们的大红棉袄和老人的大红围巾映得他们满脸喜庆。

入口处,一茬茬人进进出出,井然有序。偶尔从队列中冲出来一个急匆匆的妈妈,去柜台边买一大桶爆米花,小心地捧着一杯热饮,三步并作两步跑回队伍,接过爆米花的孩子咧开嘴兴奋地笑着,得意地四下环顾。

春节期间的影片都不错,一进放映厅,就被现代化的灯光、座椅、音响全方位包裹,迅速被带入影片中,眼睛和大脑开始跟着主人公上天入地,散场后还在剧情中起伏。亢奋的劲头驱散了初春的寒意,回到家还兴致勃勃地回味。原来,电影带给我们的快乐,从未改变。

儿时看电影是件稀罕事,一旦村里要放电影,每个人都粗门大嗓地到处吆喝,好像中了奖一样,遇到邻村的人会很骄傲地邀请来看电影。其实一个镇里巡回播映的就那么几部电影,有的台词都快背下来了,但大家仍然兴高采烈。

放电影那天,桌子和放映机早已经支好,等着放映员过来挂胶片拷贝。下午就有身手敏捷的小伙子在两棵树间支好白色的幕布,那是放映员亲自指定的地点。遇到大树不那么凑巧,村里会来一大群人帮忙,在地上挖一个深坑,栽上长杆子,在四个角上穿起来绳子紧紧地拉起幕布,平平整整地伸展开。所有的人都在旁边比划着、指挥着,比放电影还热闹。电影快开始放映时,人们赶集似的从四面八方涌来。村头稻场上早站满了人,耐心地等待着电影开始。夏天时蚊子多,巴掌声此起彼伏,也不见谁离开。

小孩子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好几次我醒来的时候,都是在大人的背上。在颠簸的农村小路,人们大着嗓门争执剧情。回家的路感觉好远,有河堤,有田埂,还有菜地,地里的高粱伸出长长的枝叶,挽留似的不时拉我们衣襟,地面的杂草也悄悄地扫过裤腿,像轻柔的抚摸,我很快又睡过去了。

上学时进了县城,电影院占据了黄金地段。每到新片上映,就看见一位老先生用油彩笔专心地画着宣传画,那是近距离看着比人还高的巨幅画,我们崇拜得五体投地。老先生从厚厚的镜片上方看着我们,嘿嘿一笑,晃起鸭舌帽下的花白脑袋,哼起了小曲。

印象中,电影院的盛极而衰似乎来得很快,大量录像厅的出现,从电影院抢走了许多年轻人。相对昂贵的电影票,让影院有些落寞,观众越来越少了,哪怕他们推出通宵连放、假日月票、周末打折等诸多举措,电影院仍然日益惨淡。大家更乐意在家观看VCD、DVD,各种光盘塞满了抽屉,我们再也不愿意去那水泥条做的露天影院,再也没有打着雨伞看电影的兴致。

可慢慢地,我就感到了失落,觉得在家看影片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孤独,电影是快乐的艺术、大众化的艺术,独自在家闭门观看不应该是主流。当我们正在哀叹着老电影和老胶卷在数字时代的冲击下一去不复返的时候,蓦然发现一些影院已悄然复苏,特别是大型商场的嵌入式影院迅速崛起,席卷全国。其衰虽忽,其兴也勃,电影宛如一扇被再次推开的窗户,被注入了新的品位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回到影院,电影院很快热闹了起来。

看电影的选择也更多了。从简单的好坏善恶到多元的人性纠结,价值观在这里风云激荡,冲刷着每个人的头脑。大家不再满足于套路式的表演,开始着眼于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电影在不知不觉中,再次扛起了文化引领的旗帜。电影院也不再是谈情说爱的场所,其乐融融的全家观影成了新风景。

百花盛开的春天,一些小众的影片和特别的观影方式也纷至沓来,我所在城市有一群专门播放经典老电影的爱好者,他们凑钱租房间,找片源,轮流值班放映。影片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无论是立意、逻辑、结构,还是音乐、语言、画面,或者拍摄手法、导演风格、时代背景,总有人能给你讲出不一样的理解,如同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窗户,心里面豁然通透。我很喜欢这种活动,更喜欢他们放映厅里的那句广告语:电影是我们彼此相认的暗语,它温暖我,也定会点亮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