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凿开一方文学的沃土

2018-10-18 09:02:3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15岁时,不善言辞的我将诗歌当成了知己和初恋,与诗交心、与诗谈情、与诗形影相随,与诗一起过着轻松而愉快的生活。

写诗是我与生活沟通的另一种方式。1992年,带着诗和梦想,我来到了大秦线,在生产一线,每天与轴承、轮对为伍,与油里滚、土里爬的铁路工人为友,看上去,生活好像没有什么诗意。但是,与钢铁接触久了,近距离触摸钢铁、感受钢铁,对看似冰冷的钢铁有了感触、有了感情、有了爱,小情小爱如滴落在宣纸上的墨汁,慢慢渗透、慢慢扩散,最终变成了大爱。

工作室外,工人们把轴承摆上工作台,把轮对推上压装机。我在操作室的电脑上输入轴号,按开始,机器就把轴承压在轴颈上了。

同事们给轴颈抹油时,我总是仔细观察。他们给轴颈抹油,像给自己的胳膊抹护肤品似的,慢慢地绕圈,轻轻拍打、均匀涂抹,把对钢铁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动作里。看着看着,创作的灵感就来了,为了抓住这瞬间的灵感,我赶紧用电脑写下来,一首诗就这样诞生了。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爱上了钢铁,爱上了钢铁冷峻深处的柔软,爱上了钢轨冰冷之外延伸出的温暖。用诗记录钢轨,用诗与钢轨谈心,用诗向轮对抒情,我的工作充满了激情。

几年后,反映铁路生活的诗歌《大树一样生长的铁轨》《午夜列车》《从铁中找铁》等5组诗歌先后被《诗刊》选用,其中,150行长诗《从铁中找铁》被《诗刊》“最阅读·组诗长廊”重点推荐。《检修库里的钢轨》《操探工》《奔跑的钢铁》等一系列与钢铁有关的诗歌也被不少报刊刊登。

铁路诗歌被路内外报刊认可,是鼓励,也是鞭策。后来,我加入了创作大秦线年运量的长诗《大秦赞歌》创作组,与铁路资深作家李木马、刘惠强、张风奇、李伟等老师共同创作诗歌,与他们一起逐字逐句地修改诗歌,我的诗歌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在创作反映铁路建设和铁路职工生活的长诗时,我竭力将自己融入到创作主题中去,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诗的语言记录铁路的高速发展,用诗的语言歌颂为铁路发展创造丰功伟绩的人物,这是写诗人的骄傲。

不尝试,永远无法发现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和能量。我坐在电脑前,尝试小说创作,平时想不到的故事竟像潮汐一样涌来。

有人问我,小说里的故事人物都是从哪儿来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感觉,自己的大脑中好像有另一个世界和我的生活平行交叉,在我安静下来的时候,他们就会跟我相识相遇。创作激励着我,我也享受着创作。

2007年9月10日,我结识了王祥夫老师。那天,时任大同市作家协会主席的王老师为大同市4位年轻作家举办作品研讨会,我是其中之一。

面对博学多才的王祥夫老师,我总是觉得胆怯。因为胆怯,我不敢轻易去拜访他,怕因自己无才,和他交流时让他见笑;也怕他忙于创作,我去打扰多有不便,没想到王老师多次阅读我博客上的文章,还为我的小说写了近3000字的评论。

他的评论是这样开头的:“读了许多李金桃的小说,想起一句话,巾帼不让须眉。李金桃的小说在写作上特别开张,从题材到语言都开张,一点点都不封闭,更大的特点是,读她的小说感觉不到是女性小说,这就让她的小说写作有多种的可能性,好像是从一开始,她就一下子进入了小说情境,而有些人许多年写过去了还没有进入到小说里去1

得到王祥夫老师的指点,我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我相信,诗歌创作也一样,坚持就会有回报。

2011年,经中国铁路文联推荐,我走进了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大门向我敞开了。我与当时颇有名气的徐则臣、张楚、朱文颖、邰筐等同学一起讨论小说写作,一起吟咏诗歌,一起聆听李敬泽、邱华栋、雷达、刘庆邦等老师的教导。我像一个沐浴着春风细雨、生长在肥沃土地上的种子,在温煦的阳光下,一点点茁壮成长着。

经过系统学习后,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己的创作真正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以后,铁路和故乡成为我创作的两大母题,如茂盛的大树般深深扎进了我的创作中。我的作品在《天涯》《山花》《北京文学》《湖南文学》《飞天》等十余种刊物上发表,组诗也多次被《诗刊》《飞天》《鸭绿江》等刊用,由鲁迅文学院推荐的小说集《嫁日》出版发行。

2013年,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这对我来说是认可、是鞭策、也是鼓励。我要对得起这个荣耀,必须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创作。

坚持创作需要不断地读书充实自己,中外名著最能给人启迪、为我补充营养。盘点上半年读书,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迟子建的《高山之巅》、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品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心是孤独的猎手》《百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3本书都不同程度地写到了孤独,3本书虽然对精神孤独、心灵孤独、生活孤独的陈述不同,但对于孤独的描写让人读来觉得真实可感。麦卡勒斯说:“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独。”她还提到:“或许经历绝对的孤独,才能体味人生的幸福。”

阅读过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铁路职工,想起侯月线。为了创作长诗《侯月赞歌》,我曾经到侯月线采访,深切地体会到了铁路一线职工工作的不易。侯月线变电所四面环山,所里有两位职工,一男一女,两间宿舍。一个工作台、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一个小院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面对大山,他们倾吐各自的内心世界;面对候鸟,他们诉说对家人的思念;面对春夏秋冬,他们阐述友情的温暖,两位职工平时的交流不多,他们之间的对话基本都围绕着变电所的工作。

“变电器检查了吗?”

“检查了。”

“记录填了吗?”

“填了。”

“机器擦了吗?”

“擦了。”

每天都重复着这几句话,十几年保持安全无事故,他们内心是多么强大啊!虽然生活中难免有些孤独,但对工作的执着坚守战胜了这份孤独,也难怪他们多次被评为路局级先进。书写他们的生活轨迹,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我光荣的使命。

书籍是我的能量站,创作思路呈枯竭状态时,进能量站补充,创作才能永葆青春。读书、创作,能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我想,只要坚持,一切皆有可能。坚持是一枚利器,即使遍布岩石,它也能见缝插针,凿开一方沃土,引出滚滚源泉。

供职于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大同铁联有限责任公司北戴河酒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