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露天电影的记忆

2018-09-20 20:09:4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现如今,每当坐在宽敞豪华的电影院、戴着3D眼镜看新上映的大片时,我总是会想起儿时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所谓露天电影,就是在空旷的广尝操场或是在闲置的、有一定面积的室外观看电影。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多少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对20世纪六七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却再熟悉不过。

那时,若是知道哪个地方放映电影,邻近的人都会蜂拥而至,一饱眼福。在我们村放电影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常常围在放映员身边,看着他将两根笔直的木柱竖起,用滑轮吊起一根细长的横棍,把银幕拴在上面,然后再升上去;随后,用细绳把银幕下端的两个角拉紧,绑在柱子上,以防银幕被风吹动;紧接着,把音响或喇叭固定在柱子上端。等银幕挂好,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回家搬凳子、占地方。其实,此时离电影放映还有好几个小时。天渐渐黑下来,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电影终于开演了。当时,人们对看电影有极大的兴趣,银幕前后左右都是人。

有时同一部电影,我们会阴差阳错地看好几遍。在其他地方演出的电影,人们很难得到准信,原是冲着一部没看过的电影去的,到了之后才发现放映的是看过的影片。但因为路途较远,既然来了,就只好耐着性子再看一遍。

电影结束后,大人们急着回家,我们一帮小孩们却意犹未尽,一边玩耍,一边争论着电影里的情节和故事。回到家里,孩子们依然兴奋得难以入睡。那是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放学玩耍或是做游戏时,我们会扮演电影中的角色,正面角色谁都愿意扮演,反面角色却很难找到人。记得看过《闪闪的红星》后,班里有个姓胡的男同学总被几个调皮的学生调侃,一见面就叫他胡汉三,他实在忍无可忍,把这几个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

20世纪70年代末,我随父亲到青海格尔木上中学,当时父亲所在的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一总队临时驻扎在格尔木,住宿条件非常艰苦,但好在基本每月都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格尔木地广人稀,单位与单位之间距离较远,看电影就不用再提前占地方了,天刚一擦黑,人们便搬着凳子陆续来到广场上。在格尔木看电影的人,多半会拿着芭蕉扇和一顶防蚊帽,以防被蚊子叮咬。格尔木的蚊子不但个头大,叮咬人时也绝不留情,一场电影看下来,我的身上总会留下几处蚊子叮咬的痕迹,尽管如此,丝毫不能削减我对看电影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被分配到洛阳铁路分局白马寺养路工区工作,工区离市区较远,偶尔遇到节庆,洛阳铁路分局电影放映队便会到白马寺站区慰问放映。一场电影往往就能把平时难得一见的站区职工们聚拢在一起,可见当时电影的诱惑力之大。

那时看一部电影,就能听到一首好歌,这些歌曲像插上了翅膀,很快就在大众中间传播开来。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这可能与放映的电影太多、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关系。

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电脑,看电影可以足不出户。如今的影剧院不仅环境好,而且天天都有新影片播放,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电影的需求。

从黑白到彩色,从小银屏到大银幕,从露天到影院,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露天电影带给我的美好记忆依然那么刻骨铭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