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赋闲拾笔(三十一)

2017-07-05 10:37:4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周安才

“管住嘴,迈开腿。”晚饭后,老周独自一人漫步于小区茂密林荫道上,完成一天中必须要完成的作业——走步。

暮春的傍晚,天边的夕阳在树枝上斜挂着慢慢地向山坡滑落,红霞恋恋不舍地拽着塔吊的长臂不愿离去,天光悄悄地、静静地暗了下来。暖色调的余晖,透过婆裟的树柳,在人们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让人无比惬意。柔柔的、舒舒的微风轻吻着红男们倦意的脸颊,也轻撩着绿女们那飘拂的裙裾和肩上飘逸的发丝。

“最美不过夕阳红,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当今时代,有多少人在享受着夕阳的美丽,有多少人为了生活、为了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还在热闹的晚景中奋蹄疾驶?比如:媒体编稿的,夜晚做资料的,晚上写材料的,路上开滴滴的,生产一线上夜班的,还有茶楼谈生意的……

老周走着走着,想着想着,小区“聚龙湖”边的“波光廊桥”上,一名中年男子的接打电话声让他非常惊愕。“是你坚决拒绝我,怎么说我是假的、是虚的?你要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我这样做了,为什么还要一味地猜忌我、怀疑我、责怪我,甚至还要打击我、鄙视我?你到底想干啥,你究竟要干啥?你是人吗-…”与其说在说电话,不如说是酒后吵架,声音之大,语气之高,性质之急,态度之烈,有时还嘶声力竭。

那位先生的叫声、吵声、吼声,根本没有顾及此地是公用小区、是大庭广众,是晚饭后业主们休闲的时候,不容许有这样不和谐的氛围,不容许有这样不和谐的声音。有天大的气、有天大的怨、有一肚子的火,回家去发呀,亦或轻言细语小点声呀。这又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表现。文化是什么:不是上了多少年的学,有多高的文凭、有多高的学历,有多的高的职称。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日常工作的点滴中。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用这样“四句话”概括了什么是文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位先生道貌岸然、文质彬彬,肯定也上了很久的学,读了很多的书,有很高的学历,说不一定还有很高的职称,可他却缺少了这“四句话”。

老周那美好的惬意、美好的思绪,就被这位先生的吼声驱赶得一干而荆

晚上的走步虽然有点不快,甚至有点扫兴,但老周还是很理解那位先生,因为听他着急的语气,他的确是认真的,所表达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只是遇到了一个不能理解他的对方,这就叫“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的人,解释也没用。”

在回家的路上,老周在内心闷不做声地建议那位先生去好好读读一篇题为《偷佛珠的人》的经典短篇小说,或许对他有一些启发。

说的是,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

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

弟子说:“我没拿。”

“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

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

看了这篇短篇小说,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个故事,让我感悟了很久。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然而比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担,能行动,能化解,能扭转,能改变。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这就是法。这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

《偷佛珠的人》,或许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