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古琴》的灵感来自父亲讲的故事

2017-06-22 20:35:1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山东潍坊的坊子区至今保留着103座德式建筑、63座日式建筑:有的建筑保存完好,仍然在使用;有的建筑被开发成爱国教育基地或旅游景点;有的则茅草丛生,陷入颓败之中。那些天,我在这些建筑里转来转去,想着父亲讲的故事,突然萌生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这部长篇小说一定要跟这些建筑有关,跟家国有关,跟民族文化有关,同时也要跟爱恨情仇有关。

父亲曾经在山东潍坊的坊子区从事列检工作,他们的待检室是一战时期德国建的检车段,单身宿舍是德建铁路公寓,工作与生活全被德式、日式建筑包围。父亲讲过两个跟坊子区有关的故事。一个是德占坊子时期,一名德国士兵到理发店理发,被爱国理发师用剃刀割断喉咙,为了抓捕理发师,德国侵略者杀了整整一个村庄的人。另一个是日占坊子时期,一名日本电工爬到电线杆上修理线路,手钳掉到地上,他叫一位过路的中国老百姓帮忙捡,因为语言不通,中国老百姓以为叫他摇晃电线杆,结果差点把日本电工从电线杆上摇晃下来。这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2013年五一前后,我到坊子区旅游时,它们一下从我的脑海里蹦了出来。

回来之后,我开始查阅坊子区的德式建筑历史,得知这些建筑跟胶济铁路有着极深的渊源,可以说因为胶济铁路的建设才有了这些建筑的存在。这样的建筑不是坊子区独有的,它几乎遍布胶济铁路沿线:青岛、大港、黄台、济南等地,甚至淄博火车站南边那个封闭的家属院里也有德式建筑。年轻的时候我去过那个家属院很多次,里面确实有几座高大阔绰的石墙房屋,我的同事住在里面,从没感觉住在历史里面,只常抱怨它的老旧还有阴凉。就是一群这样的建筑,如同一段特殊的文字,记录着一战时期这里经受的欺凌、屈辱还有风雨和沧桑。

为了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我通过网络、书籍大量收集资料,买了一个蓝皮文件夹将资料打印出来,一页一页夹在里面,有时间就拿出来研读,并且专门做了读书笔记。济南铁路局有一群胶济铁路历史爱好者,他们时常与我讲述那段历史,遇到感兴趣或者有用的史料我马上记录下来。小说的时代背景必须是一战时期,必须与铁路有关,人物是虚设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重要的历史节点与历史事件却必须是准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开始动手写作,写起来才发现真的很难。因为一直致力于中短篇小说创作,所以人物与故事的设置、情节的推动都不知不觉地向中短篇小说靠拢。小说写到五六万字就写不下去了,人物与故事悬在半空。一天,我遇到我们省的一个文学评论家,并将我的这种创作情形告诉了她,她说:“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叫一个人物死掉。死去几个人,小说也就完成了。”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每个人物涉及一段故事,一个人物死去,代表一段故事结束,一段故事结束,必然推出新的故事。死的自然不能是主角,主角死了,小说就没有必要写了,几个配角陆续死去,到了最后,第二主角也死去了。第二主角是个德国铁路工程师,像父亲讲的第一个故事里的情节一样,这位德国铁路工程师在理发店被理发师用剃刀割断了喉咙。

小说《古琴》写完便进入漫长的修改期,很多修改都是我在上下班的火车上完成的。一上车,我找个地方坐下,拿出草稿,埋头看稿、改稿,对身边的人与事不管不问。有一次周末加班,下班坐火车到淄博站时已是夜色阑珊,我拿着厚厚的稿子站在站台上,想到回家后女儿吵着要谈心,老公喊着要吃饭,婆婆兴致勃勃地转换电视频道,哪有改稿的时间与空间。于是,我跑进候车室,找个座位坐下继续改稿。等到最后一页看完,已近22点。

书出版之后,我有点小小的激动,毕竟这是人生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书,翻开来读,却有诸多的不满意:比如故事单薄,完全不符合最初设想;比如有些句子过于简洁,失去了艺术应该具备的美……它不像我的中短篇小说那样,诸多篇目里总有一两篇是我喜欢且满意的。这部小说就像一个没有经验的女人生下的一个丑孩子,有着先天的不足和缺憾。所有的不足与缺憾只能等待日后弥补,因为当初构思的是一家三代的故事,写的时候却只写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等着日后去完成。

小说虽然写得不满意,依然有朋友和陌生读者购买阅读,这使我感动不已。文学就是这样,在满足自己表达欲望的同时,还能让人感受到世界与人生的美好,也许这就是我跟很多人都喜欢它的原因。

上一篇:我眼中的巅峰之战
下一篇:火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